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人,想必对于拥挤的双车道高速公路并不会感到陌生,甚至可能有很多湖北人会以为,全国绝大部分高速路都是单向两车道、双向四车道的建设规格。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,举个简单例子,G4京港澳高速在湖北境内是两车道,一旦过了湖北省界到了河南境内,狭窄拥挤的两车道瞬间变成全程四车道的宽敞道路,并且在湖北境内限速100,到了河南境内就提升为限速120,虽然都是G4京港澳高速,驾驶感受却十分悬殊。湖北作为“九省通衢”,在我国交通网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为什么高速公路建设水平却稍显滞后呢?
湖北地理环境问题
湖北是众所周知的千湖之省,绝大部分的湖北城市都是建立星罗在密布的大小湖泊之上,形成依山傍水之势。这种密集的水系网络,导致了广泛的软基地带,而湖北的西部地区又属于是山高坡徒的山区,地质条件不太良好,对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控制十分不友好,并且后期管理和养护的成本较高,只好秉承着“先通后畅”的原则,优先发展双车道了。可能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因素,也是导致湖北的高速路上补丁密布,道路跌宕起伏的原因吧。例如湖北兴建的宜来高速公路,它在宜昌段是起于渔洋关镇,终点在宜昌与恩施分界处的田家屋场,主线的总里程为180公里,是按照两端建设的,分别为宜昌境段90公里,恩施州境段90公里,它主线采用的是双向四车道公路标准,连接线长约9.94公里,是一条规模很大的高速公路交通线;它的路基设计宽度为25.5米,并且需要在沿线一共设置15座桥、1座互通式立体交叉以及隧道2座等,从而造成了该高速公路建设周期较长,同时由于湖北西部的宜昌和恩施州区域山地颇多,地势原因导致其线路建设的难度很大。相比之下,例如平原地区的河南,高速公路的桥隧比就非常非常的低,G4京港澳高速从河南最北端的安阳到河南最南端的信阳,七八百公里的路程都不会有一个隧道或高难度桥梁,几乎全部是一路平原坦途。而湖北平原地带因湖泊较多,桥隧比较高,比河南至少高一倍以上,而山区又比平原高一倍有余,动辙60%以上,最高的线路达80%以上。这是什么概念?通俗点讲,就是全线除了桥和隧道,几乎看不到什么路基。在这种地方修单向三车道及以上,真不如直接修一条单向两车道复线更实际。
湖北地区历史原因
为了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也是湖北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宗旨,在武汉宜昌襄阳经济大三角路网初具规模后,执行国家西部开发、扶贫攻坚战略,优先开展恩施、郧西等西部高速公路连通建设,这些地区现阶段(单向)双车道基本能满足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。虽说资金问题已经不是制约高速公路发展的首要原因,然而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,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两边已形成经济长廊,拓宽车道还不如建设复线。因此湖北在2000年后致力于发展汉宜襄大三角的复线连网建设,而不是像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一样把高速公路扩建成六车道八车道。
湖北高速建设资金问题
这里的资金我们可以粗略概括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。第一种是国家的资金,湖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成武(汉)黄(石)一级汽车专用公路(后升级改造为高速公路),主要是依靠交通部的投资。武黄是继沈大建成后全国第二条开通运营的高速公路,对湖北乃至中部的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作用巨大,至今已运营了三十余年。第二种是地方财政的资金,武黄公路建成后,湖北尝到了“要想富先修路”的甜头,地方修路积极性空前高涨,以地方财政投资为主,国家财政补贴为辅的模式开始形成。这期间建成的主要有汉(口)宜(昌)高速(与武黄连通后并称宜黄高速)、汉十高速等。第三种是社会的资金,由于持续改革开放,国民经济欣欣向荣,对交通(特别是高速公路)的先行作用更加热衷,国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。这个期间楚天高速上市,世界银行贷款接二连三,民营资本蜂捅而入,加上收费还贷政策的积极促进作用,湖北高速公路修建总里程在十三五末一举突破了七千公里,位列于全国第一梯队中。目前,湖北也已经在逐步扩建省内的部分高速公路,相信不久之后便会有更加宽阔平坦的高速通道供大家使用。